综述
可燃冰的发现,很是抢眼。
中国正在为清洁型能源的寻找谋划路线,后工业时代因发展需要所带来的污染,让人们不得不对大自然的环境给予重新审视。也许我们对清洁型能源还知之甚少,但可燃冰若是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,岂不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事情吗?
只是理想和现实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。
从理论上说,可燃冰将替代石油登上能源榜的热搜。然而,现实的问题却一个接着一个,开采可燃冰的路途如此艰辛、曲折,我们究竟是选择放弃,还是坚持呢?时间会给出正确的答案吗?
与其直接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,我们都得优先探讨一下利用的困境。
被发现的宝藏——可燃冰
能源这一紧要的元素,却成为制掣中国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,毕竟,从国外进口能源并非长久之计。好在随着国家对勘探事业日益重视,挖掘和培养勘探人才一步步提上日程,勘探成果也一次次成功试水中惊艳亮相。
南海是我国领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这里是一片不可多得的宝藏区。可燃冰的发现不禁让人喜上眉梢,不仅如此,其储量已经跃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。可当我们的头脑冷静下来,才开始思考利用可燃冰仍然前途未卜这个问题。
可燃冰的化学名称叫甲烷气水包合物,怎样通过外观形态和特征去判断呢?
茫茫无际的海洋正是孕育可燃冰的温床。几乎绝大多数的可燃冰是不会让人唾手可得的。它们需要10度以下的低温和和10帕以上的压强,这两样标准必须同时予以满足。由于常年待在暗无天日的深水层,人们极难一睹它们的真容。
它们附着于海床之上,颜色通体呈灰白色的,看上去似乎不那么光鲜亮丽,试着拿起一块掂量掂量,它们和冰块的斤两相差无几。
“冒烟”是可燃冰的一大特色,只要有火源与它相遇,可能就会导致热力被直接释放出来,冰与火的对比和较量在一瞬间“点燃”。
可燃冰的妙处
可燃冰富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,仅仅1个立方米的可燃冰,在被技术性常规分解之后,人们就能直接捕获高达个立方米的天然气。它在完成化学反应的过程后,不会释放出任何有害的污染物。
陆地上也有它们遍布的身影,万亿立方米的储量远超人们的想象,把它当成能源替代的一支潜力股,人类的资源利用史将迎来新纪元!
中国的领土和领海将大量的可燃冰囊括其中,如大西洋两岸、太平洋周边和印度洋北部,青藏高原的冻土区等等。
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了众望所归之处,不仅能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,还可为煤气的普及和降价而加油助力。
与可燃冰过招
可燃冰开采遇到难题,成了一个世界级的现象,一旦在开采的过程中出现些许偏差,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,我们应当有所防备的地方很多。
可燃冰一层层着落在海床上,要是出现开采过量或者人为毁坏的情况,可燃冰中的甲烷便不断从内部宣泄出来,给海床结构带来极大的破坏力和杀伤力,将最终导致海床出现类似于山体塌方的结果。
可燃冰附着依托的是海底砂质,它好比是一层抵御外界侵袭的保护膜。如果这层保护膜被外力所戳破,数不清的砂石纷纷拥堵在钻井管道里,我们的输电、通讯和钻井等工程项目就会被迫中止。
释放而出的大量甲烷使海洋中的甲烷浓度高度攀升,海水在甲烷的刺激作用下不断被汽化,赖以海洋环境生存的动植物,可能将遭遇到一场人工制造的大劫难,动植物灭绝的同时又引发海啸。
另外,甲烷的温室效应更甚于二氧化碳,相比于后者高出20倍之多。当所有的甲烷顷刻间输入到大气中,甲烷的浓度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长近倍。
探索进行时
开采可燃冰的容差率几乎为零,技术手段和条件倘若还留有推敲空间的话,开采可燃冰的作业自然是弊大于利,但这些历史遗留性问题,并未能阻止勘探前行的脚步。
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,科研攻关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从获得可燃冰的实物样品到探明青藏高原可燃冰的储量,从广东珠江高度提纯可燃冰到实现南海可燃冰试采,为破除国际对可燃冰勘探的垄断,我方凭一国之力,打造出12项核心装备的发明及32项关键技术的专利。
再重新回到原先的问题,可燃冰能否替代石油登上历史舞台?虽然我们加速向可燃冰产业化的道路迈进,但是它不可以全权替代石油所扮演的应用角色。
不过,可燃冰接替天然气和煤炭的历史使命,在某一天将成为大势所趋。
结语
我们所引以为傲的可燃冰储量,也给勘探者和开发者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。有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,关系到中国科研的实力和荣誉。
科学家秉承不畏难的精神,屡屡挑战勘探的天花板。可燃冰的商业用途得到广泛的共识,只有在可燃冰的开采事业中身经百战,才能为造福于后世的子孙万代!